0
Skip to Content
MUSTHAVEKEYS
MUSTHAVEKEYS
MUSTHAVEKEYS 策劃的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
展覽第一部分「欲望」完滿結束,參與展出的洪忠傑、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,透過作品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,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。

第二部分「殘像」,勞麗麗、謝銘思和袁雅芝的作品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,以藝術家「自身」出發、以物種探索「地方」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,以及對香港的想像。
-
&
袁雅芝 @yuen_ngachi 的作品《間尺與玻璃》靈感來自她的童年回憶 — 一段和家人短暫寄居在親戚家中數年的經歷。藝術家重回位於中環蘭桂坊榮華里的舊居,嘗試尋找過往居留過的痕跡和經歷。但原本是「家」的位置,現已人事全非。

透過作品,她回憶和凝視逝去的過往,同時找尋與現今時空的連結,探索物種處於逗留和短暫停留的居住狀態,以及「家」作為永久或半永久住所空間的定義和意義。

袁雅芝一向以攝影及錄像創作,作品題材探討自身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和牽絆,以及人類和不同物種之間的權力關係。
-
袁雅芝 @yuen_ngachi 出生並現居於香港,喜歡從生活狀態與工作經歷的矛盾中汲取靈感。近年,她主要從歷史、地理和政治的角度探討動物的題材,從圈養動物的狀態,觀察牠們與人們的關係和相似性。藝術家在2016年取得香港藝術學院藝術高級文憑,並於 2019 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,其作品曾於香港、日本、新加坡及倫敦等地展出。

MUSTHAVEKEYS 策劃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
謝銘思 @tsemingsze 的作品《荷李活道:道活李荷》源於一個令人聯想到外來植物的街道名稱,由此探索香港的開埠歷史、中西文化及各種傳言、語境和連串約定俗成之間的碰撞和想像。藝術家對「冬青」(Holly) 這種植物的意涵,以及它和這個城市的聯繫尤感興趣。

關於荷李活道這街名的由來,有傳是因時任英殖港督戴維斯的封邑就是位於告羅士打郡的荷李活 (Hollywood);亦有指是因19 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引進鐵冬青於這一帶栽種而得名。

作品以錄像和拓印形式呈現。錄像部分把各種發掘所得的零碎資訊串連
謝銘思 @tsemingsze 畢業於香港公開大學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學系,主要從事影像和現成物的創作,探討個體經驗、集體意識與權力邊界的關係。作品曾於多個本地藝術空間展出;其中,《雷同》於公大創意藝術畢業展2020獲頒創意藝術大獎。

MUSTHAVEKEYS 策劃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-
Macy Tse Ming Sze graduated from the Ope
《朝顏》貫徹勞麗麗 @sqlai 對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的探討,透過意識流般的影像和聲音,憶述藝術家童年的種種,反思植物之於地區特色和城市及個人記憶的關係。

作品源自一段個人經歷。藝術家在香港中上環區生活多年。在她的記憶中,區內的永利街休憩公園長滿了牽牛花—一種於清晨盛放、數小時後就凋謝的花兒。然而,當她重遊舊地,卻找不到牽牛花的蹤影。到底是藝術家的記憶錯置,還是花兒已因為某種原因而從公園和市區漸漸消失?挺或像綻放夜空的煙花般,一瞬即逝卻以某種獨特的姿勢躲藏在核心記憶區。
勞麗麗 @sqlai 生於香港,獲中文大學文學士及藝術碩士。她曾任旅遊記者,現專注於和大自然生態相關的藝術創作,主要研究食物、農耕、醞釀、監視、冥想等課題。作品以流動影像、攝影、裝置及混合媒介為主,曾在香港及海外多地展出,並獲希克私人藏品及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。

MUSTHAVEKEYS 策劃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-
Natalie Lo Lai Lai was
MUSTHAVEKEYS 策劃的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
展覽第一部分「欲望」完滿結束,參與展出的洪忠傑、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,透過作品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,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。

第二部分「殘像」,勞麗麗、謝銘思和袁雅芝的作品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,以藝術家「自身」出發、以物種探索「地方」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,以及對香港的想像。
-
&
都市發展急速,城市與自然界線彼此重疊,人與動物、城市的關係複雜交錯。城市向以「人」為中心,其他物種被視為附屬品甚或外來者,只能在罅隙或被准許的情況下生存。身處都市迷宮的物種,隱沒於城市一隅,在我們的都市物語中一直擔當配角。

與此同時,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流動的,能因應生存需要而作出妥協、適應和轉變,因此兩者的關係並不一定是二元對立。而物種的身影作為一種符號,除反映人的欲望外,更是一種寓言,是理解城市的的入口和載體,連結城市中發生和出現過的人與事,包括各種變遷帶來的焦慮與失落。 

Amidst t
MUSTHAVEKEYS 策劃的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
展覽第一部分題為 「欲望」,展出洪忠傑、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的作品,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,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。

第二部分「殘像」,勞麗麗、謝銘思和袁雅芝的作品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,以藝術家「自身」出發、以物種探索「地方」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,以及對香港的想像。
-
&lsquo
Michael Whittle @romantic_objectivism 的作品探究蘭的演化史。精緻的蘭是最大、最古老的開花植物家族之一,具有驚人生命力驚人,可盛放於不同環境。除南極洲外,各大洲都有蘭蹤。已知的野生蘭花品種多於28,000種,而每年仍有數百個新品種被發現。

蘭有約700個屬。藝術家與京都精華大學的Atticus Sims @atticussims 合作,利用61個名稱以A開始的屬的數百幅圖片訓練人工智能系統。《植物變形記》呈獻由該人工智能生成的新奇數碼蘭花。作品以哥德1790
Michael Whittle @romantic_objectivism 是圖表學藝術家、講師和研究員。他本是生物醫學科學家,但轉而研究藝術,在皇家藝術學院攻讀碩士期間獲2004年RCA - Daler Rowney 繪畫獎,並取得日本最古老藝術學校—京都藝術大學的獎學金,後利用日本文部省獎學金回到該校撰寫博士論文,並奪下2014年梅原猛獎傑出博士研究獎。

MUSTHAVEKEYS 策劃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
袁進𡛕 @chunnuitai_123 的作品《落戶》聚焦三種香港常見的外來植物品種 – 大花紫薇、鳳凰木、和蒲葵。它們均於十九世紀由英國殖民地政府從新加坡引進,並落戶香港。當時的英聯邦政府透過興建植物公園,促進不同殖民屬地之間交換植物和種籽;而作為種植、觀賞植物,以及教育大眾的場所,植物公園亦見證了香港的殖物地歷史。

植物被人工遷移和交換,象徵生命的變遷與無常,亦訴說「外來」物種在異地的適應過程。三種植物各有喻意:紫薇花代表「運氣」、鳳凰木寄意「離別與思念」、而蒲葵則示意 「懷
袁進𡛕 @chunnuitai_123 於 2014年自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課程畢業,並於2018年修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課程。袁氏以研究創作方式查考香港歷史文獻,把尋得的數據加以想像和轉化,從而透釋當下狀態。其作品形式包括舊物、裝置、繪畫及檔案等。近年的創作多以業餘自然主義者的視覺,觀察、尋找及追蹤大自然在城市的足跡。

MUSTHAVEKEYS 策劃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
城市中的昆蟲,看似微不足道,甚至被厭惡、驅趕或捕捉。人們將之與負面事物聯想在一起—污穢、疾病、腐化等,一向都想把牠們排除在生活視線外。不自覺間,人類將物種分作不同等級,有的較重要,有的易被忽略。

洪忠傑 @kensahung 的作品由多件尺寸形狀不一的平面畫作組成,把較受重視的品種與被忽略的並置,探索城市中人和身邊生物的關係。畫布和顏料均顏色鮮艷,營造人工化的感覺。

其中一張主軸作品《黃仔和牠的房客》,以真實尺寸呈現一頭名為「黃仔」的年老狗隻。「黃仔」原居於香港東平洲,一直由島上
洪忠傑 @kensahung 的藝術創作涉及繪畫、插畫,亦同時涉足平面設計、藝術教育、戲劇表演和舞台製作等多項領域,創作媒材包括墨水、印章雕刻、雕塑等形式。洪忠傑一向研究各種動物蟲鳥,對多個動物物種有深度認識;其創作除深受野生動物插圖和罕見鳥類紀錄片影響外,亦受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的啟發,以奇幻風格呈現大自然的多樣性。

MUSTHAVEKEYS 策劃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-
MUSTHAVEKEYS 策劃的夜間藝術項目「都市物種」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,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
展覽第一部分題為 「欲望」,展出洪忠傑、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的作品,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,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。

第二部分「殘像」,勞麗麗、謝銘思和袁雅芝的作品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,以藝術家「自身」出發、以物種探索「地方」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,以及對香港的想像。
-
&lsquo
馮捲雪 @michelleksfung 花上五年時間完成手繪動畫《寶綠達》。故事由電視節目主持 Elisa Riff 夫人及記者 Papagandria 小姐的角度敘述。動畫短片中,我們可以看到「寶綠達」的各種設施,還有在那裏居住的藝術家們。我們會遇見在樂園裡手舞足蹈地唱著官方的 《寶綠達進行曲》的藝術家們、取代無線網絡的 QUIT 量子聯合訊息傳輸貓頭鷹,還有被針刺得瘋狂跑圈的超級倉鼠。

動畫內的影像由藝術家使用日本顏彩等傳統物料,親手繪畫於手造宣紙上,再進行掃描和數碼處理而成。動畫帶有一種
2015 年某個下午,馮捲雪 @michelleksfung 做了個夢,由之演變出一個終身藝術項目。她以顏料、文字和影像描繪出 2084 年的奇幻世界。這個世界由五大工業國組成,分別是矛盾國、北島國、夢想國、藍血聯國和階級共和國。故事圍繞某個生態烏托邦 / 反烏托邦鋪展,而關於五個國家的微敘事最終將交織成一首2084 年的史詩,刻劃藝術家想像中的地球和人類的未來,並帶出地緣政治的隱喻。

在《寶綠達一日遊》展出的一系列宣傳木刻版畫,描繪了2084未來世界中的生態烏托邦藝術小區「寶綠達」。作品分為

@musthavekeys

All Content © MUSTHAVEKEYS LIMITED and Its Respective Collaborators 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.